2019-09-26 來源:安全付 作者:Memory
目前,針對銀行卡支付過程中的費用問題已經展開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針對價格中的具體單個費用或者價格政策進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非歧視性價格規則的影響、交換費用的中性與否等;第二個階段明確提出了價格結構的概念,主要涉及消費者費用和商戶費用之間的平衡與分擔。這些研究都建立在對銀行卡產業收費的具體解析之下。
商戶支付的商戶折扣費以及固定費用銀行卡網絡、發卡行和收單行三方共同向商戶提供銀行卡服務,商戶必須向其支付一定的費用。收單行可能向商戶收取--定的固定費用,并針對每筆交易收取一定比率的商戶折扣費。商戶折扣費指商戶因接受收單行所提供的服務而支付的可變費用,即商戶的代理銀行即收單行收取商戶信用卡銷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一般而言,在美國的商戶折扣費是交易額的3%~5%。該收費形式在于銀行卡消費的主動權在于消費者。
商戶接受信用卡的動機來自于其接受便利性的大小以及發卡行從競爭對手搶奪競爭性策略,因此商戶接受的折扣費率也受到行業背景和行業結構的影響。如VISA和中國銀聯就分別根據商戶便利性大小的不同,對不同產業的商戶收取不同的商戶折扣費率。
一、發卡行收取消費者的會員費和可變費用
發卡行產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獲取資金產生的利息和壞賬的形成,此外還包括運營成本和市場營銷成本。發卡行除通過從收單行的交換費之外還從消費者處獲得收益來彌補其成本。發卡行會收取消費者一定的費用以補償其發卡成本,這些費用可以采用兩種形式,年費(會員費或每筆交易費用,當然此外當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時,消費者還需要支付利息。消費者持卡費往往采取會員費的形式,即消費者只需要支付給其代理行一發卡行一定的費用,加入一個銀行卡網絡即可,在其進行消費時無須支付其他費用,在其超額消費超過保證期之后發卡行收取利息。
實際上,在不透支的情況下消費者幾乎不用因為使用銀行卡而支付任何的成本。相反,發卡行間的競爭往往促使發卡行為持卡消費者提供一定的激勵,如頻繁使用的獎勵、信用額度的增加、現金折扣等,產生發卡行之間的競爭。
所以實際上消費者支付給發卡行負的費用的情況是存在的,即發卡行為促使消費者使用銀行卡提供一定的優惠。實際上根據Chakravorti (2003) 的統計, 在美國市場上,發卡行超過70%的收入來自于消費者透支產生的利息收入,約來自于消費者折扣,而消費者支付的會員費僅占其總收入的2%。
二、收單行與發卡行之間的交換費
交換費是產業組織領域研究銀行卡產業的重點之一。交換費是指由收單行向發卡行轉移的一部分收入,通常由銀行卡網絡統一制定其費率, 是作為發卡行彌補其運營及發卡成本的費用。交換費在開放式銀行卡網絡中存在并扮演著雙重角色:銀行卡支付網絡并不直接控制消費者和商戶支付的交易費價格,相反它通過制定發卡行和收單行間的交換費來影響這些價格;同時交換費可以作為轉移支付手段,平衡市場雙邊的商家和持卡人的成本和收益,以便得到帕里托改進的資源配置結果Baxter, 1983 。因此銀行卡支付網絡需要在兩者之間權衡,通過制定適當的交換費保證市場兩邊有足夠參與者留在市場中。
2004 考慮到雙邊市場中市場力量的差異,得出了銀行卡組織通過交換費平衡持卡人需求及商戶愿意接受卡的程度來最大化銀行卡的交易量。在持卡人具有較高的需求意愿但只有少數商戶愿意接受銀行卡交易服務下的交換費水平不是最優的;同理持卡人的需求很小但多數商戶愿意接受銀行卡交易服務下的交換費水平也不是最優的。總之,確定最優的交換費能很好的平衡持卡人和商戶雙方的不對稱性。Rochet 和Tirole 2004的模型分析了銀行卡組織內存在著的競爭情況,他們認為銀行卡交易體系中的競爭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商戶之間的競爭,在考慮到了商戶存在策略行為后,商戶更愿意接受銀行卡從而吸引更多的持卡人進行消費,所以直接導致了商戶的需求增加。當商戶的需求增加時,銀行卡組織會制定較高的交換費水平,同時也增加了銀行卡交易量以及整個系統的整體利潤。第二種是系統間的競爭。
銀行卡組織在非營利的情況下,引入系統競爭只會影響價格結構。這些研究對收單行和發卡行間交換費水平如何影響銀行進入或退出銀行卡產業做出了不同的分析,但這些模型基本上是理論性的,須得到進一步的實證支持。
三、商戶對消費者的歧視性價格
由于商戶如果接受信用卡,他必須支付商戶折扣費,這增加了其成本,因此商戶存在向信用卡消費者轉移成本的動機,即商戶對信用卡消費者進行價格歧視。該價格歧視可以采取兩種形式,即對信用卡消費者額外收費或對給現金消費者一定的折扣CashDiscoun),這兩種方式都是讓信用卡消費者承擔其成本,而防止了信用卡消費和現金消費之間的隱性補貼。但是目前-般的銀行卡支付網絡禁止商戶的歧視行為以促進信用卡的發展,即非歧視性價格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