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來源:安全付 作者:Memory
雖然我國銀行卡產業近30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銀行卡支付方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被廣泛認可,但是自中國第一張銀行卡誕生到中國銀聯成立的17年間,市場結構和業務發展目標的扭曲一直導致銀行卡產業發展緩慢,以至于整個產業在較長時期里基本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銀行卡的市場深度嚴重偏低。
回顧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的前17年,從1985年首張銀行卡發行到2002年,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銀行卡產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截至2002年年底,國內共有88家發卡機構,比2001年增加了70家,銀行卡累計發行量達到4. 96億張,人均持有銀行卡達到0.38張(按人口12 8億計算),初步形成了信用卡.借記卡、轉賬卡、專用卡、簽賬卡、聯名卡、智能卡等七大系列卡,在功能上基本覆蓋了儲蓄、ATM提現.消費結算.通存通兌、證券轉賬.代發工資、代收代付等項目。
從總量上看,盡管在2002年我國的銀行卡產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但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反映我國銀行卡市場深度的4個指標均比較低。首先,由于我國持卡人的用卡習慣還沒有普遍形成,在發行的4.96億張銀行卡中存在大量的“睡眠卡”。從總體來看,截至2002年年底,我國銀行卡的交易額一直都很低,持卡人的用卡頻率僅為美國的1/15,韓國的1/5 左右。例如,據2002年農業銀行廣西分行統計,該行發行的銀行卡中余額不足10元的銀行卡超過發卡總量的1/3。其次,從指標上看,銀行卡持卡消費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率,即銀行卡滲透率很低,2002年僅為4.68%,而同期瑞典、法國、美國、韓國等國的該比例分別為63%、55%、27%和35%。不僅如此,在銀行卡交易結構中,消費交易僅占2 4%,若剔除大宗的交易,國內銀行卡消費交易占比就更低。可見,在2002年,我國銀行卡的支付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交易的絕大部分主要是存款和取款交易。其三,從商戶普及率看,差距更為明顯。盡管我國2001年的銀行卡發卡量與美國相近,但美國的商戶普及率接近100%。而2002年我國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僅占全國商戶的3 45%,從而造成中國的銀行卡交易量很低,僅占全球的1 22%,而同期美國占比為38 9%,相差近38倍。其四,銀行卡的儲蓄率低。2002 年年底,我國個人存款余額為8.7萬億元,銀行卡存款余額為6387.51億元,銀行卡儲蓄率接近7.35%。其五,PCE指標,即銀行卡消費占個人可支配收人的比重偏低。2002年,我國銀行卡消費占個人可支配收人比重為49.2%。
從以上指標可知,截至2002年年底,我國銀行卡的“活性”明顯不足,不僅存在大量的“睡眠卡”,而且銀行卡還沒有成為消費者主要的支付工具,消費者在選擇支付方式時,現金消費的慣性仍然起著決定性作用。銀行卡市場滲透深度不足、利用率較低以及商戶普及率偏低的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銀行卡市場的交易成本遠遠大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成本。
造成我國銀行卡產業在其發展的前十多年市場深度嚴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從商業銀行來看,商業銀行對銀行卡業務定位不準。回顧發達國家現金一信用卡一借記卡的發展路徑,我們發現,西方的銀行卡是從商業信用卡發展而來的。
所謂商業信用卡是指大型商家為了招徠客戶而推廣的賒賬工具。從某種意義來看,最早的信用卡是一種商業促銷手段。銀行通過發行信用卡把客戶和商家之間直接的借貸關系間接化,變成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借貸關系。而我國的銀行卡起源于商業銀行的儲蓄業務,商業銀行發展銀行卡的初衷是為了吸收存款。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以經營借記卡為主,并通過企業工資卡的形式批量銷售,在成本一收益上并沒有將銀行卡作為單獨的產品進行核算,只是將銀行卡作為儲蓄的一種工具和配套服務,而且在功能上類似于電子存折。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使用銀行卡,大多數發卡銀行都采取了免收年費的方式來鼓勵用戶持有銀行卡。但是,由于特約商戶的數量較少且持卡人刷卡消費不積極,導致銀行從銀行卡業務中獲取的收入一銀行卡年費和特約商戶扣率大打折扣。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銀行卡業務的利潤占到銀行總利潤的30%~40%相比,我國銀行卡業務的利潤微乎其微。
在尚未聯網通用之前,一家商業銀行發行的銀行卡的使用范圍完全取決于該銀行營業網點的數量和設備的設置情況。為了搶占市場,贏得客戶,各商業銀行分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建系統,自行開發商戶,投入終端,擴張網點,受理市場建設長期延續著商業銀行各自發展的模式。這一模式直接的結果是各商戶收銀臺前POS亂堆、商業區ATM排隊。無序競爭不但無法從根本上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反而進一步增加了各發卡銀行的經營成本,同時也給消費者和商戶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消費者需要攜帶數張銀行卡,而各種銀行卡的識別給商戶收銀人員帶來沉重的負擔。商戶收銀人員拿到銀行卡需要識別其發卡行,再對應POS劃卡,這使得銀行卡結算的速度遠低于現金結算方式,銀行卡支付效率的低下進一步挫傷了持卡人和商戶接受銀行卡支付方式的積極性。
其次,高度壟斷的中國銀行業阻礙了聯網通用的實施。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由中國人民銀行-家高度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相繼恢復、重建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其后又組建了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及地方的城市商業銀行,形成了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其他股份制及地方銀行為補充的銀行體系。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后的20年里有了長足發展,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