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來源:安全付 作者:Memory
一、1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
1999年9月3~6日,“中國首屆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活動”在北京、廣州和上海三地同時舉行。從網上報名的5068人中網上投票選出的12位自愿參加者分赴異地開始了為期72小時的“網絡生存”大測試。在這72小時中,測試者不能攜帶任何物品進人房間,靠著主辦機構發給他們的1500元現金及1500元電子貨幣親身經歷了1999年中國網絡最真實的一面。
他們的生存空間為酒店標準房,有基本的生活工具,包括起居設備、沐浴設備,但沒有生活飲水,沒有電話、電視等電器,有一個沒有“內存”的冰箱,衛生間中只有廁紙,與外界的溝通只靠一臺可以上網的電腦。直至測試結束,測試者不能離開房間,他必須通過網絡獲取食物和水維生。當生存不成為問題之后,測試者可以嘗試通過網絡獲取滿足生活或者精神上的需求。測試現場裝備有攝像機和網絡攝像頭,詳細記錄著測試者每天的活動內容及上網記錄。主辦單位將依據測試者的網絡購物能力、網絡社交能力、網絡應用能力及網絡學習能力等項目進行評判,優勝者將獲得最高5000元的獎勵。
12位尋找網絡生活的志愿者起航后并非一帆風順。一位北京的志愿者就被互聯網拒絕,他忍饑挨餓地在互聯網上奮斗了25個小時后,終因發出的36封電子郵件均告失敗而退出比賽。因為受到當時網絡和電子商務的現狀所限,其他的11個人雖然沒有被餓昏渴死,但也沒有吃香喝辣。
測試者72小時都處在網絡之中,對1999年國內網上購物環境有了更切身的具體感受:網上商場商家少、網速慢、程序亂、支付繁,提供的商品種類少、規格大、價格高、送貨慢,用四個字概括便是一噩夢一場。
當時的一些大銀行,如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上海浦東銀行等在電子商務方面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在電子貨幣的發放和使用中的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方面是比較完善的,用戶可以放心使用。但網上商家卻缺乏對電子商務的理解,仍停留在貨到付款的思維階段。
“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的意義在于對網絡的測試:人在網,能否活?活得是否滋潤?這與其說是考驗人的生存能力,還不如說是考驗網絡的生存能力。它測驗的不是人的生存,而是網絡的生存。
10多年過去了,網速達到了過去的100倍,網絡購物的交易量是過去的10000倍還多。“沒人上街,不一定沒人逛街”,這是一句廣告語,也是對當前網絡購物構成為社會消費重要形態的準確描述。2010年末的一組數字表明這句廣告詞并不算夸張:中國內地的網購人數已達1.42 億,占網民總人數的1/4還要多。2010年中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5.131億元,預計未來兩年將突破10.000億元。網購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二、電子商務
簡單來說,網上購物就是把傳統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利用互聯網直接購買自已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務。專業地講,它是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是指一種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集金融電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貿信息網絡化為一體,旨在實現物質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和諧統一的新型貿易方式,是貿易過程的電子化、網絡化。簡單的理解,電子商務就是利用電子技術進行商業行為。
按應用領域的不同,可以將電子商務主要分為三類一B2B、C2C 和B2C。
1、B2B 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通過B2B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能夠在網上完成整個業務流程,從建立最初印象,到貨比三家,再到討價還價、簽單和交貨,最后到客戶服務。B2B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減少了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費用,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網絡的便利性及延伸性使企業擴大了活動范圍,企業跨地區、跨國界發展更方便,成本更低廉。
2、C2C即網上拍賣等個人行為,比較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網站提供數據庫檢索和一定的安全保障,收取一定的費用,商品信息的上載和交易的協商都由作為獨立個體的買家和賣家完成,一個網站中同時存在數目眾多的個體經營者,網站只起到一個現實中市場管理者的作用。
3、B2C即企業對消費者,也稱商業機構對個人用戶。B2C模式相當于現實生活中的商場或專賣店。商業機構利用先進的通信和計算機網絡三維圖形技術,把現實的商業街搬到網上,并通過建立網站、在線發布信息和提供數據庫檢索向用戶介紹和銷售產品;消費者使用瀏覽器進行瀏覽、購買、訂單發送、支付操作,最后由商家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一般以網絡零售業為主,例如經營各種書籍、鮮花、計算機、通信用品等。
三、在線支付
電子商務的實現離不開在線支付,國內在線支付的類型按支付方式可分為網絡銀行直接支付、第三方輔助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平臺。
1、網絡銀行直接支付
各銀行的網上銀行是網絡銀行直接支付的典型。作為最早被接受的互聯網支付方式,由用戶向網上銀行發出申請,將銀行里的資金直接劃到商家名下的賬戶,直接完成交易,可以說是將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模式完全照搬到互聯網上。早期的網絡銀行服務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不斷發展,在網絡零售業中普通用戶更加傾向邀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參與交易,從而起到監督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數額較大的B2B交易中,仍然普遍使用此種支付模式,主要原因是隨著交易金額的增大,對于第三方機構信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B2B支付要求有很高的資金收付速度。
2、第三方輔助支付
ChinaPay、超級網銀等屬于第三方輔助支付。此種支付方式除了用戶、商戶和銀行外還需要第三方的參與,但是與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同的是,在此種支付方式中,用戶不需要在第三方機構擁有獨立的賬戶,第三方機構的作用是使得雙方的交易更方便、更快捷。就拿超級網銀為例,超級網銀是2009年央行最新研發的標準化跨銀行網上金融服務產品,通過構建“一點接人、多點對接”的系統架構,實現個人和企業“一站式”網上跨銀行財務管理,是以方便企業金融理財操作為目的的金融服務產品。
(1)消費者瀏覽商戶網站,選購商品,放入購物車,進人收銀臺;
(2)網上商戶根據購物車內商品的內容,生成付款單,并調用ChinaPay網關商戶端接口插件對付款單進行數字簽名;
(3)網上商戶將付款單和商戶對該付款單的數字簽名一起交消費者確認;
(4)一旦消費者確認支付,則該付款單和商戶對該付款單的數字簽名將自動轉發至ChinaPay支付網關;
(5)支付網關驗證該付款單的商戶身份及數據一致性,生成支付頁面顯示給消費者,同時在消費者瀏覽器與支付網關之間建立SSL鏈接;
(6)消費者填寫銀行卡卡號、密碼和有效期(適合信用卡),通過支付頁面將支付信息加密后提交支付網關;
(7)支付網關驗證交易數據后,按照銀行卡交換中心的要求組裝消費交易,并通過硬件加密機加密后提交銀行卡網絡中心;
(8)銀行卡交換中心根據支付銀行卡信息將交易請求路由到消費者發卡銀行,銀行系統進行交易處理后將交易結果返回到銀行卡交換中心;
(9)銀行卡交換中心將支付結果回傳到ChinaPay支付網關;
(10)支付網關驗證交易應答,并進行數字簽名后,發送給商戶,同時向消費者顯示支付結果;
(11)商戶接收交易應答報文,并根據交易狀態碼進行后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