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來源:大數據時代 作者:支付往事
2004年,阿里步入第一個“五年陳”.這一年的一天,馬云來到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松林路的中國銀聯總部,希望就淘寶網的支付問題尋求合作,然而剛剛成立兩年的中國銀聯并沒有健全的線上網絡,馬老師只能碰壁而歸。
而此時馬云也意識到,支付寶在初步解決交易信用問題后,應該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于是在同年12月,支付寶網站上線,從依附于淘寶網的第三方擔保平臺向獨立支付平臺邁進。
為了獲得更多的信任,在接下來的幾年間,支付寶以開拓者的身份不斷引導和教育著用戶:
2005年2月,推出“全額賠付”支付,承諾“你敢用,我敢賠”;
2008年2月,發布移動電子商務戰略,推出手機支付業務;
2008年10月,上線公共事業繳費業務,支持水、電、煤等繳費;
2010年12月,與中國銀行合作,首次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
2011年7月,推出手機APP二維碼支付業務,進軍國內線下支付市場;
2013年6月,推出賬戶余額增值服務“余額寶”……
伴隨著支付寶一系列的創新操作,中國正式開啟“移動支付時代”.2008年8月,支付寶用戶數首次突破1億,甚至超越當時淘寶網的8000萬用戶,占網民總數的40%;2013年底,支付寶手機支付用戶超1億,“支付寶錢包”用戶數達1億。
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4年支付寶的移動支付市場占有率達到82.3%,第二名騰訊財付通為10.6%,支付寶以絕對實力領先,被馬云形容為“開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不過,難得得意一次的馬老師很快就因為微信支付的爆發而被重重打臉。
事實上,就在支付寶網站建立的第二年,騰訊財付通也悄然上線,與阿里巴巴當時強大的線上場景相比,騰訊的QQ團購、QQ商城、拍拍網的存在感始終不高,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極其有限,在支付寶的重壓下一直未能抬頭。
真正讓騰訊完成逆襲的,是2014年1月推出的“微信紅包”.這一年春節,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全民狂歡的“搶紅包”熱潮,超過800萬用戶參與其中,數百萬個銀行賬戶被綁定在微信支付上。馬云不得不在自家社交平臺“來往”上感嘆,騰訊的微信紅包如同“珍珠港偷襲”.
在此之后,“發紅包”成了人們春節拜年的重要一環。騰訊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春節微信、QQ兩大平臺收發紅包16億元;2016年大年三十,當日微信紅包發送量更是達23.5億次,相較于2015年春節的收發量,增長了近10倍。
從微信紅包開始,支付寶明顯感受到來自騰訊的壓力,進而慢慢轉化為焦慮,以至于在2016年11月醞釀出轟動一時的“校園日記事件”,支付寶從此也被背上了“支付鴇”污名。2017年1月,馬化騰在內部會議上表示微信支付線下份額已經全面超越支付寶,并獎勵支付團隊1億元人民幣,這標志著支付寶的守土之戰全面失敗。
隨后的幾年,背靠雄厚資金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繼續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不斷培養用戶粘性和使用頻率,同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對商戶和用戶開展精細化運營。除了線上支付,兩大巨頭又將戰場擴展到線下零售,采取了大量補貼和推廣措施,迅速搶占新零售市場。
如今來看,微信、支付寶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近期數據顯示,2019年微信支付交易筆數5508億,支付寶交易筆數2298億。就市場規模來看,2020年一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為55.4%,財付通則達到了38.8%.
隨著C端流量見頂,主動轉型深度挖掘商戶價值成為兩巨頭下一階段的發力重點,而對于其他支付機構而言,進行B端轉型也成了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