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來源:安全付 作者:Memory
一、保險業務模式創新
早在幾年前,市場人士就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保險業的重要銷售渠道之一。2013 年,互聯網保險取得長足發展,淘寶網僅在“雙十一”這一天就為保險公司帶來數以億計的保費收人,更有眾安保險這種專門的互聯網公司成立.保險眾籌模式試水等。多家保險機構自建電子商務公司或網銷平臺,以期實現與產、壽險等不同業態的“協同效應”。
聯網保險并不是把保險產品放到互聯網上售賣這么簡單,而是要充分挖掘和滿足互聯網金融時代誕生出的保險需求,更多地為互聯網企業、平臺、個人提供專業的保險保障服務。眾安保險的成立、保險眾籌模式試水等,讓各保險公司看到了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挑戰。一方面,眾安保險顛覆了傳統保險業務的承保體系,將傳統業務大量的核保、承保程序劃歸后臺進行,并根據互聯網獨特的優勢,引人信用評價機制作為承保標準的參照之一。另一方面,與傳統保險業務依靠全國范圍內的廣泛推銷不同,“眾樂寶”更突顯了“小眾化”“定制化"的趨勢,同時對市場細分程度和數據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商務公司對行業的重大改變在于從以前客戶被推銷保險,轉化為按需定制、自主投保。
二、大數據助力互聯網保險業務與服務
目前,互聯網保險產品仍然局限于一些簡單的理財型產品和針對互聯網人群的人身、財產保障產品.車險、分紅險、重疾險暫時還未遭到互聯網的沖擊。大數據就是海量的數據,這是以前就存在的,而現在的不同在于有了收集、歸攏、分析處理的能力,大數據使得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精算將會實現從樣本到全量的變化,而全量的數據對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都會比之前的樣本數據研究產生本質的變化。由中國保監會負責籌建的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完成前期籌備工作。建成后,該公司將成為中國車險的數據統計中心和業務平臺,遠期將納人壽險業數據,成為官方的保險“大數據公司”。盡管傳統保險企業在短期內還難以迅速實現業務和產品向互聯網全面轉型,但至少在未來1~2年內,保險企業會積極探索出互聯網對傳統保險業務的興趣點,進而尋求自己新的業務突破。在互聯網保險領域,不同公司各有算盤和介入路徑。一批中小保險公司熱衷于大膽出位的另類互聯網保險產品,還只是滿足于賺眼球和拉保費。作為互聯網保險先行者之一的中國平安,步子邁得更大,謀略更遠。平安保險推出的互聯網明星產品壹錢包的主要功能被簡潔地概括為:賺錢、省錢、花錢、借錢和聊天。對于平安來說,壹錢包將立足于社交平臺,連接其他幾大門戶的業務和客戶,將社交、生活化服務與金融業務進行對接,以實現“管理財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三大互聯網金融平臺核心功能。平安陸金所更是借助于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社交、電商大數據,進軍P2P網絡借貸領域。
三、產品定制化、個性化創新
1997 年,中國保險業開出首張電子保單,觸及互聯網的大門。不過一直以來,互聯網僅作為一種新興銷售渠道和服務載體,直到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的2013年,互聯網保險的創新發展才真正提速。2013年下半年以來,賞月險、“脫光"險、懷孕險、春運險等一批所謂創新產品引爆公眾對互聯網保險的關注,也讓一批中小公司迅速獲得大量保費。互聯網保險的創新,在于通過精準定位用戶,細分保險標的和風險因子,實現產品的定制化和定價的個性化,而不是簡單地把傳統保險產品搬到網上。與傳統產品通常先設計產品再投放渠道的路徑不同,互聯網保險產品的設計路徑是“從渠道到產品”,即:先了解渠道用戶的需求,再據此開發第一代產品,投放到渠道后根據反饋的渠道數據,開發第二代產品。與傳統產品相比,互聯網保險產品迭代迅速,調整頻率快。傳統渠道難以實現或因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不愿做的領域,成為互聯網保險產品差異化發展的空間。新科技和大數據的應用,為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平添了創新能力。互聯網改變了傳統保險產品的定價和核保規則,一些產品可以實現動態定價,類似于C2B做法。比如,華泰財險此前推出的貨運險在定價個性化方面做了初步探索,2013年底,泰康人壽與阿里金融合作推出的“樂業保" ,則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動態定價,費率按規定可上下浮動30%。該產品的定價亦可根據投保和賠付的情況予以調整,以期更符合互聯網用戶的訴求。相比意外險等產品,健康險更具私密性和專業性,更強調個性化服務,更合適走個性化定制的路徑。產品定制化和定價個性化,意味著從以往“產品導向”向“用戶和需求導向”的轉變,從“我有什么賣給你”轉向“誰要什么、我如何提供”,“服務即產品”成為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2014 年被暫停的中信銀行網絡信用卡業務,便由眾安保險為其提供個人信用卡消費信用保險,成為國內首例在信用卡領域引人保險的模式。這便是信用保險在移動互聯網場景下的首次嘗試。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比“單一網頁”的用戶黏性更高。如何為社交平臺用戶提供產品服務,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或許是一種新思路。